子宫腺肌症多发生在40~50岁经产妇,伴随子宫肌层的弥漫性增生,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、经量增多与子宫变大,过去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,异位的子宫内膜弥散于子宫肌壁,后壁多见。肌纤维弥漫性反应性增生。子宫均匀变大,质硬,经期前后大小可有改变。常合并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肌瘤和盆腔炎性粘连。
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表现:继发痛经发生在年龄较长妇女,即年近40岁时,痛经逐渐加重,往往是痉挛性,以至不能坚持日常工作。痛经是由于在经期异位内膜水肿,出血,刺激肌壁痉挛性收缩所致。月经量增多,经期延长,少数可有月经前后点滴出血,这是由于子宫体积变大,子宫腔内膜面积增加,及子宫肌壁间异位子宫内膜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之故。
子宫腺肌症的诊断:继发性逐渐加重性痛经,发生在中年生育期妇女,应考虑有子宫腺肌病。如伴有月经过多,经期过长,子宫变大,更应考虑子宫腺肌病。双合诊往往发现子宫一致性长大,有触痛,但子宫正常大小甚至小于正常者也可有腺肌病存在。诊断根据为典型症状、子宫均匀变大、子宫造影(如宫腔变大、边缘不齐呈毛刺状或不规则充盈缺损,造影剂进入肌层),子宫碘油造影可见在一处或数处进入肌壁,形成憩室状影,应与子宫肌瘤鉴别。诊断还靠子宫大体和病理组织学检查。
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措施:若患者年轻、症状不重,可观察和对症治疗,孕、雄内分泌等可减轻症状。症状严重或无须保留生育功能者可作子宫切除,尽量保留卵巢。如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者,也尽可能切除病灶而保留卵巢功能,使患者走向自然绝经。要求生育者,可用内分泌治疗。如系在手术探查时发现,应考虑切除腺肌肿物而保留子宫。